052
關燈
小
中
大
052
“買糧?陳大人, 現在即將過年,肯定沒什麽糧鋪開門,這得等過完年後去了。而且過完年, 正逢青黃不接之時, 糧價會比較高, 大人若是想囤糧, 不若等到來年秋天,秋收後那段時間糧價會比較便宜。”夏喜民好心地說。
春天的糧食通常是一年中最貴的,災荒年除外, 這不能以常理論之。
陳雲州扯了扯嘴角,也就最近要過年, 而且天氣太糟糕, 夏喜民才沒收到消息, 但過陣子他肯定會知道。
自己委托他幫忙,這消息也沒必要瞞著他。
陳雲州將楊柏川的信遞了過去:“夏員外看吧。”
夏喜民看完後臉色劇變,立即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:“原來如此,早前聽說江南今年下大雨, 有些百姓落草為寇,卻不知如此嚴重。大人深謀遠慮,在下這就去安排。多謝大人告知,年後在下不能讓商隊去江南了。”
他很慶幸, 天氣轉冷後, 商隊只在附近幾個州縣轉了轉,沒有去北方和江南, 不然他們這商隊連人帶貨都要折在江南。
陳雲州點點頭:“此事有勞夏員外了, 多貴的價格都沒關系,糧食這種東西有備無患。不過此事暫時還未傳開, 未免引起恐慌,夏員外莫將此事傳了出去,讓百姓安安穩穩過個年吧。”
普通人知道這事,怕是年都過不好了。
可他們知道又有什麽用呢?還是只能聽天由命。
“在下明白,大人放心。”夏喜民鄭重點頭。
回去之後,他也悄悄購入了一批糧食做不時之需。
送走夏喜民,鄭深對陳雲州說:“大人,我派人去京城問問是什麽情況,你也不必擔心,江南距咱們慶川有上千裏,應該不會波及到咱們。”
這只是理想狀況,但若朝廷沒法平息江南的動亂呢?
陳雲州沒鄭深這麽樂觀,但還是勉強笑了笑說:“這或許就是偏安一隅的好處吧,打聽消息的事就麻煩鄭叔了。”
雖然他們還很弱小,左右不了大局。
可也需要清楚當前的局勢,才能做出有利的判斷和決策。
鄭深點頭笑道:“此事就交給我吧。”
陳雲州點頭。
等鄭深出去後,他一個人窩在書房中思考一個問題,他能做什麽?
慶川還有哪些短板需要彌補?
思來想去,慶川最缺的就是武力值,若是這場動亂不幸蔓延到慶川,他能不能帶領慶川百姓在動蕩中立足,守護好自己的家園?
陳雲州心裏沒底。
所以這個年,他也沒閑著,一直在翻閱各種兵書、史書,思考應對之策。
練兵?除非他想造反,不然這事捅到朝廷,慶川官員大部分都得掉腦袋。
而且練兵消耗太大了,每個人每天的飲食,武器裝備等等,這些加起來可是個天文數字,慶川雖然比過去好了一點,但底子還是太薄了,消耗不起。
還是先觀望觀望吧,萬一朝廷很快就平息了江南的動亂呢?
練兵不能做,但有一件事可以準備起來。
過完年,趁著還沒春耕,陳雲州迅速發布了一道命令下去:征集青壯年修補城墻,每人一天一斤糧食,全憑自願,慶川府轄下百姓都可參加。
慶川城的城墻已建了好幾百年,這期間雖也經過一些修補,可到底還是歷經歲月和風霜侵蝕,有很多地方的磚塊掉落,出現了裂縫或是缺口。
平時這點小問題對厚實巍峨的城墻來說不算什麽,但若是戰爭起,興許這就會成為敵人的突破點,所以修城墻迫在眉睫。
而水泥成為修築城墻的重要粘合劑派上了用場,城墻表面都被塗抹上了一層水泥,抹得特別平,曬幹之後,表面會很光滑,增加攀爬的難度。
繞慶川城一圈城墻有好幾十公裏,這是個浩大的工程,數萬百姓夜以繼日,也用了兩個月才將城墻修補完成。
這時已到陽春三月,春暖花開,又一年春耕到來。
與此同時,鄭深的朋友也回信了,詳細地給他們講了江南這場動亂的緣由和當前的局勢。
去年八月,正逢秋收之際,江南突發暴雨,傾盆大雨下了五天五夜,江河泛濫,湖水漫灌,無數的房屋被沖毀,一些地勢較低,又臨水不遠的城鎮也被大水淹沒,繁華的江南瞬間化為了一片汪洋沼澤。
無數百姓只好坐著木桶、木船、木頭逃生。
八天後,水位才逐漸下降,半個月後,大水終於退去,留下了滿地狼藉,即將收割的水稻、大豆等作物盡數被沖走,到處都是淤泥,沼澤。
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的百姓回到家鄉,看到的遍地是淤泥、沖毀的樹木,還有人和動物的屍體,發現他們的家早就沒了,回來也無家可歸,無物可吃,甚至連野草都找不到,只有比較高大的樹皮樹葉可以充饑。
而且暴雨過後又迎來了一段時間的高溫天氣,屍體腐爛發臭,蚊蟲滋生,也無人管。
官府的救助遲遲不到,直到九月中下旬,才來了第一批賑災糧,而且數量非常少,不能滿足這麽多災民下所需。
更致命的是,因為這段時間很多百姓餓了就隨便抓起動物、魚吃,甚至是死掉的動物屍體吃,喝的水也都是露天的生水,有部分人出現了腹瀉、高燒等癥狀,而且這個群體還在擴大。
大災過後必有大疫。
賑災官員一看這情況就意識到災區可能發生了瘟疫,生怕傳染到自己,屁滾尿流地滾回了京城向朝廷匯報這情況。
朝廷對此的措施是將這些災民隔離起來,兩座縣城因此被封。
這本來並沒有錯,傳染病最好的防治措施就是隔離,以免繼續擴散傳染,然後再想辦法救治,消滅疾病。
但朝廷沒有為這批隔離的百姓提供任何的糧食、藥材等生活必須物,幾乎就是讓他們在裏面活活等死。
此舉徹底激怒了這些百姓,於是他們拿著鋤頭、棍子沖破了朝廷的封鎖線,殺了守衛,沖了出去,沿路搶劫,先是那些大戶人家,然後隊伍越集越多,最後蔓延到直接去搶官府的糧倉。
地方官員連忙調遣地方官兵去鎮壓。
可一州通常只有兩千人左右的地方常備兵力。
而且這些人並沒有嚴密的訓練,裝備也非常普通,戰鬥力很低,平時仗著人多剿剿土匪,護送田賦進京還行,讓他們上陣殺敵,敵人還沒來,他們很多自己先亂了陣腳。
尤其是這些地方官兵中很多都是t本地人,家鄉遭難,死亡、逃亡中很可能就有他們的親人、朋友、故交,所以這些人在戰鬥中也不盡力,有些甚至臨陣脫逃,投奔了亂軍。
最後導致官府剿匪越剿越多。
到十月底,亂軍已經占領了五個縣,甚至還組織大軍攻打過餘州。雖然最後因為餘州城墻高厚,亂軍沒有有效的攻城設備和充分的後勤補給,再加上餘州知府帶人固守城門,龜縮城中不出,亂軍久攻不下最後只能放棄。
此事傳回京中震驚了朝野,皇帝非常憤怒,一口氣斬殺了數十名賑災官員和從江南逃到京城的地方官員,然後召集群臣商議對策。
朝中大臣分為兩派,一派主張招撫這些暴民,因為他們是迫不得已落草為寇,若有地可分,有糧可種,生活安定,不少都會放下武器,重新回歸農田。
正好江南這次水患暴亂死了數百萬人,許多田地荒蕪,淪為無主之地,分給這些百姓也可迅速恢覆農耕,來年國庫多少有些進項,還能節省一大筆打仗的費用。
另一派則主張出兵剿滅這些亂臣賊子。若是不嚴懲,大燕王朝的威嚴何存?其他各地的百姓以後群起效仿如何是好?難道下次朝廷也要妥協招安,還要給這些亂臣賊子高官厚祿嗎?
吵了幾日,皇帝最後采納了主戰派的意見,命大將軍楚弢率十萬大軍前去江南平亂。
十萬大軍前往江南打仗,後勤人員就要配幾十萬,方才能滿足這支軍隊的日常所需。
於是朝中各部立即行動了起來,準備軍糧、武器、車馬、冬衣等等。
可天公不作美,大軍還沒來得及出發,一場幾十年難遇的寒潮席卷而來,大雪紛飛,連下數天,將路都給淹沒了,放眼望去,一片冰天雪地。
過幾天,好不容易雪快化了,又一場寒風襲來。
冬臘月那兩個月,有一半的時間都是冰天雪地,這樣糟糕的天氣不利於行軍打仗,於是打仗的事就這麽耽擱了下來。
直到過完年,冰雪消融,天氣轉暖,朝廷派的十萬大軍這才浩浩蕩蕩地奔赴江南。
至此,為備戰,朝廷已花了上百萬兩銀子。若能速戰速決還好,若是戰事拖延僵持,那就還得不繼續往裏面投錢。
這些錢從哪兒來?只能從百姓身上來。
打仗的各種軍需物資不會從天而降,只能從沒打仗的各州府百姓身上盤剝。
陳雲州的擔憂進一步成了真。
放下這封厚厚的信,陳雲州嘆道:“希望朝廷能順利吧。”
早點平息動亂,天下太平,對大家都好。不然打起來,即便推翻了朝廷,等新皇出世,天下統一太平,至少也得一二十年後了,這中間還不知道會死多少人。
歷史上,每次王朝更疊,人口都要銳減幾百上千萬。
鄭深將信收了起來,說道:“我托友人,若京中有什麽變化,江南的戰局有了結果,速速派人通知我們。”
“有勞鄭叔了。”陳雲州是真感謝鄭深。
若非鄭深,他還真是對京城的情況一無所知。
陳雲州敲了敲腦袋,哎,若是能恢覆原主的記憶就好了。怎麽說,原主也是個讀書人,在京城多少有幾個相熟的官員,有了記憶也能寫信問問他們。
但他現在這種狀況,寫信給別人太容易露餡了。
而且鄭深的調查的資料中,也沒有跟他關系特別親近的官員。
鄭深看著陳雲州這樣子,還以為他是在擔憂,勸道:“大人不必急,楚弢將軍能征善戰,定能平息江南之亂。對了,平義倉的八個倉庫昨天都裝滿了。”
這可是個好消息,但陳雲州還不知足,他擡頭看著鄭深問:“鄭叔,你說咱們要不要多建幾個糧倉?”
鄭深蹙眉道:“如今在外面購糧也越發艱難了,再建糧倉,除非咱們慶川本地今年豐收,不然也沒餘糧。可今年的年景是什麽樣的,現在誰也無法預料。”
哪怕現在看起來一切都挺順利,春雨綿綿,可一場洪水,半個月的幹旱都可能讓百姓顆粒無收。
陳雲州琢磨片刻後道:“話是這麽說,但咱們總是要試試,總不能因為人始終是要死的,大家幹脆就什麽都不幹等死啊。這樣,一會兒我跟陶大人商議,給各縣下發通知,鼓勵農耕,若是沒糧種的,官府可低息借給他們。”
“再統計一下最近這兩年,慶川府開墾荒地最多的家庭,每家每戶可免息貸一只小豬給他們養。等到年底,再還豬仔的錢,沒有利息。等七八月看看情況,再考慮要不要多建幾個平義倉。”
這主要是為了鼓勵百姓開荒。
去年開荒最多的大部分是橋州災民,他們一窮二白,是買不起豬仔的。
可養豬的好處太多了,單是提供肥料這一塊就能讓農作物增產不少。
現在有了豬仔做刺激,慶川本地的百姓開荒的熱情也會高漲起來。
鄭深笑著說:“大人這麽豐厚的獎勵,只怕今年開墾荒地的人更多。”
陳雲州無奈地說:“現在不囤積些糧食,萬一戰亂起怎麽辦?未雨綢繆先做準備吧。”
除了糧食,他還在城中囤積了一批煤炭、水泥等物資,這樣即便遇到動亂,龜縮城中一兩個月也不愁。
好在慶川城足夠大,整個城市人口只有十來萬,有的是地方安置這些東西。
囤積東西的時間總是過的很快,不知不覺就到了四月。
這時候,江南動蕩的消息也經由各地行商逐漸傳入了普通百姓耳中。
城裏甚至有說書先生說起了江南的情況,講得繪聲繪色的。
陳雲州都去聽過一次,然後發現說書先生的故事應該是半編半造的。鄭深都還沒得到消息,他都知道朝廷大軍打得江南亂軍抱頭鼠竄了。
不過這種消息倒是讓慶川百姓喜聞樂見,畢竟普通百姓,誰想打仗呢?
陳雲州搖搖頭,放下錢,起身離開,不再這浪費時間。
出了門,沒走多遠,他就遇到了夏喜民。
夏喜民高興地說:“陳大人,在下正想去找您呢,沒想到就在這碰到了您。”
“找我什麽事?”陳雲州笑問道。
夏喜民看了看人來人往的馬路,笑著說:“咱們去旁邊的茶樓裏談吧。”
兩人進了另一家安靜的茶樓,要了個包間。
等茶上來,夏喜民才說:“是這樣的,我們商隊的馬車用的球軸承載重增加了不少,而且速度也提高了一些。我有個朋友認識軍需官,可以將咱們的球軸承推薦到軍隊那邊,大人您意下如何?”
陳雲州眼睛一亮,是哦,球軸承也可裝到運輸馬車上,增加運力,加快速度,這應該趕制一批新的馬車備用。
至於夏喜民說的事,陳雲州思考了一會兒道:“可以,既是軍隊所需,降一半的價吧,但要拿現錢。夏員外,我可以不賺錢提供給朝廷,可這個本錢一定要拿回來,你慎重考慮。”
陳雲州擔心夏喜民拿不到錢。
法治社會都尚且有很多包工頭在經濟下行的時候拿不到錢,更何況古代戰亂年代。
軍隊後勤運輸的車輛成千上萬,需要的球軸承可不少,若是都要他貼錢生產,這可不是個小數目。現在慶川府囤積了這麽多物資,已經快將陳雲州的小金庫耗光,讓他免費送幾十幾百個球軸承可以,幾千上萬可不行。
夏喜民點頭:“這個一定。我那老友相識多年,必不會坑我,這樣,我從陳大人這兒拿的就將賬結了。”
該提醒的陳雲州已經提醒了,陳雲州也不好再多說:“行,既如此,就按二十貫錢一個給你,你賣給軍隊多少銀錢我不管。”
“多謝陳大人。”夏喜民拱手道謝。
陳雲州端起茶杯抿了一口,說起了其他事:“聽說夏員外也囤積了一批糧食?”
夏喜民點頭:“這不是看大人囤了不少嗎?我也擔心……希望戰亂快快過去吧。”
“夏員外交由甚廣,可有江南的消息?”陳雲州詢問道。
夏喜民搖頭道:“暫時沒有,我們的商隊為了安全,今年都沒去過江南。道聽途說了一些,也不知真假,大人若是感興趣,我就說說。”
陳雲州點頭表示感興趣。
夏喜民便說了起來。
目前亂軍主要有三支,其中最大的一支頭領叫葛鎮江,原是一名私鹽販子。因為販賣私鹽,他結識了不少人,在江南的□□白道都有些人脈,因此混得風生水起。
誰料一場洪水,將他的一切付諸東流。
災後,他也淪為了難民,還被關在了城中等死,於是他幹脆就拉了一群私鹽販子、鹽工沖出縣城占山為王,最初只有幾百人,但經過近半年的發展,他的隊伍已經擴大到了十來萬人,而且還占t據了兩個縣。
第二支亂軍有八萬人,為首之人名叫龔鑫,原是驛站的一名驛卒。江南動亂發生,上面責怪他傳信不夠及時,要斬他人頭,他說服了衙役,從牢中逃出,落草為寇。其隊伍中的中堅力量多是江南災區的衙役、官兵。
所以他的隊伍裏武器是最多的,行軍打仗也相對比較有經驗。
第三支亂軍有七萬多人,為首之人叫汪迅昌,農民,其手底下的人多是他的同鄉。
除了這三支隊伍,江南還有大大小小好幾十支小的亂軍,不過這些頂多就只有幾千上萬人,不成氣候。
陳雲州聽完深思,人雖少,可幾十支小隊亂軍加起來也好幾十萬人,再加上最大的三支隊伍,亂軍總數已經在五十萬上下了。
雖然都是些未經過系統訓練的普通百姓,可架不住人多啊。
蟻多也能咬死象,朝廷的大軍能剿滅他們嗎?
夏喜民這裏沒有答案,倒是鄭深收到了消息。
陳雲州回衙門,他就將剛收到的信遞了過來。
陳雲州接過一看,戰情有了進展,擒賊先擒王,楚弢一去江南就帶兵先攻打了葛鎮江。這一仗打得很順利,搶回了被葛鎮江占領的兩座城池。
葛鎮江損失慘重,帶著殘部往南逃竄。
朝廷正準備對餘下的亂軍進行一一的清剿。
看完後,陳雲州卻高興不起來,輕輕搖頭說:“鄭叔,看來這場戰亂估計得持續好幾年才能平息。”
“是啊,做好加稅的準備吧。”鄭深嘆道。
戰爭的每一天都是在燒錢。
持續幾年,要花數以千萬計的白銀。
而且江南失地去年今年還不能為朝廷貢獻多少稅銀,朝廷的稅收減少,可開支卻變大了。
這些窟窿勢必都得全部分攤到其他州縣的百姓身上,意味著百姓肩上的稅賦會進一步增加。
果不其然,五月底,朝廷的詔令就送來了。
今年田賦在去年的基礎上,加征兩成。
陳雲州看完後,直接將文書摔在了桌子上:“兩成,百姓一年所獲,四成交給朝廷,三到四成給地主,辛辛苦苦自己只得兩成。如今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兩成,意味著百姓忙碌一年到手不過一二成,除掉種子,幾乎等於白幹。”
鄭深勸他:“大人,現在戰亂,情勢所逼,這也是不得已。若不加征稅賦,前線將士的開支從何而來?等戰亂平息後就好了。”
“況且,咱們慶川已是幸運的,因為離京城和江南遠,不受戰火侵擾,朝廷征兆勞役也嫌咱們這地方太遠,都沒從咱們這邊征兵征役,相較於北方各州,已是很幸運了。”
會好嗎?
陳雲州可不信。
人性是貪婪的,漲了的價就別想降回去。他去買個肉夾饃,店老板借著豬肉等原材料漲價,也長了價,可豬肉價格降下來,他們卻不會將價格降回去。
朝廷的開支上去了,再想降下來就難了,上面的人總能想各種法子花掉這些錢。史上這些王朝,哪個不是建立之初輕徭薄賦,休養生息,然後一代不如一代,連年加賦?就沒聽說過那個往後後期還減賦的。
可朝廷的命令又不能不聽。
陳雲州琢磨了一陣,決定先觀望:“再看看吧,各州府應該都接到了這道公文,看看他們怎麽做,咱們再說。”
若是能拖,定然要想辦法拖延拖延。
去年他不就拖過去了嗎?
可能是江南的事太大,朝廷上下都忙這個去了,所以也沒人追究慶川府沒交餘下的兩成糧食的事。
最後這事不了了之了,倒是省了一筆糧食。
鄭深有些不讚同:“大人,今年國庫的壓力更大,這事怕是拖不過,萬一讓上面的人想起了咱們前一年所做的事,朝廷怕是要問責。”
“這還早著呢,鄭叔你急什麽,咱們先觀望觀望。”陳雲州寬慰他。
鄭深想想也是,也許不到九十月,這場動蕩就結束了呢?
這事之後,朝廷也沒發其他的詔令,而江南的戰事也陷入了膠織狀態。
天氣進入盛夏,轉眼就到了立秋,又到了一年收獲的季節。
今年老天爺總算是仁慈了一回,慶川、橋州以及附近的幾個州縣都風調雨順,迎來了大豐收,產量比去年高了一些。
尤其是慶川府,大力推廣土豆、紅薯、玉米這類更高產易種的作物,增產不少。但水稻的產量增長有限,僅僅比去年高出了一成左右。
大燕最傳統的主食還是水稻和小麥,田賦也主要是繳納這兩者。
所以百姓陷入了增產卻沒有增收的怪圈,相反,他們今年水稻的純收益比去年還要少一些。
沒有種植紅薯玉米等額外農作物的百姓,迎來了豐收,口糧卻比去年還少,勢必要餓肚子。
陳雲州覺得這太諷刺了。
可陶建華和鄭深他們都勸他,今年不能再像去年那麽幹了,該收多少就收多少,慶川百姓的情況比之其他地方要好很多了。
陶建華還表示,他們可以出面,邀請各地豪紳相聚,然後示意他們今年減免一成的田租,想必這些人會給陳雲州這點面子。
陳雲州知道,田賦是地方官員評價的重中之重,若是出了岔子,不光是他這烏紗帽不保,陶建華等官員恐怕也要受到牽連。
所以他最終還是妥協了。
官府按照朝廷要求征收田賦,但召集各地豪紳減免了半成的田賦,這樣算下來,百姓所得勉強跟去年持平,日子還能將就能混過去。
相較於慶川,橋州的情況要糟糕很多。
橋州雖也豐收,可因為旱災,去年不少百姓都欠了債,好不容易熬到豐收,朝廷又加田賦,再去掉租子,種子,最後所剩無幾。
吳炎派人將去年陳雲州支援他們的種子還了回來,一起來的還有一封信。
吳炎表示,年底任期滿了之後,他將辭官回鄉安度晚年。他的家鄉在北方,這次一去,此生怕是不會再來南方了,因此在卸任離開之前,他打算過來拜訪陳雲州,以表達感謝。
又一個同僚要離開了。
先是楊柏川,現在是吳炎,估計文玉龍今年底考核也要升遷,離開慶川。
熟悉的人一個個的離開,而且這一離別可能就再也沒機會見面了,陳雲州不免有些傷感。
他回了一封信讓橋州的人帶回去,便重新投入到了征稅運糧這事中,他們得趕在北方大雪來臨之前將田賦上交,不然再遇去年那種糟糕惡劣的天氣,倒是有運糧將非常麻煩。
今年的田賦比去年增加了兩成,加起來可不是一個小數目,府庫都塞滿了還裝不下,最後朝廷只能跟慶川城中幾個大戶借了倉庫臨時放糧。
一車車的糧食運入慶川,又送入府庫,九月中下旬這段時間,慶川府各地的馬路上幾乎都是運糧的隊伍。
不知情的還以為慶川府發達了,今年收獲非常豐厚,殊不知,他們只是過一道手,還得貼補不少進去。
府衙上下都為此事忙得不可開交,多增兩成的糧食,意味著押送糧食進京的馬車和人員也要增加兩成,還有路上這些糧食的防水措施也要做好。
以往,慶川府要交的田賦都是運到長江邊上,然後再由渡船經江南北上入京,這樣走水路成本最低,風險也最小。
但今年江南戰亂,只能走陸路,成本高出不少不提,路上也要艱難很多,只能臨時征召一批青壯年服役運糧。
陳雲州忙得腳不沾地,莊子、府衙上的雜事都交給了鄭深。
這天,鄭深剛才莊子上回來,一個衙役就上前,遞給了鄭深一封信:“鄭先生,大人的信。”
鄭深接過,只見信上寫著“陳雲州親啟”五個大字,但下面沒有落款,信封也非常普通。
他蹙眉問道:“可知是何人送來的?”
衙役連忙說:“一個十來歲的孩子,臉上塗抹著灰,穿得破破爛爛的,有點像乞丐,丟下信就一溜煙地跑了,他跑得太快,小的沒追上。”
鄭深捏著信沈思,乞丐為何要給大人送信?
除了朝廷下發的命令,給陳雲州的私人信函大多都會在他這裏過一遍,那些鄉紳宴會邀請或是大膽閨秀的信件禮物,陳雲州都是不會看,便都由他處置。
重要的豪紳,他會代陳雲州寫一封簡單的信,表示公務繁忙,沒空前往,然後送上一份相應的賀禮保持交情。
姑娘家的來信,若是不過火的他就當沒看見,沒有回音,那些姑娘也沒勇氣第二次再寫信過來。
若是有那等大膽的,連番送信,窮追不舍又或者送了貴重禮物的。他會讓人將信和禮物都送回去交給其父母,讓他們管教好府中的姑娘,切莫再來打擾大人了。
只有比較重t要的信件,他才會交給陳雲州。
當然,這些邀請,他也會例個清單,月底給陳雲州過目一遍,看是否有疏漏。
可這封信,信封的紙有些泛黃,字跡粗獷,還有點皺,實不像有身份的人送來的。
鄭深猶豫片刻,揮退了衙役,拆開了信。
裏面只有一張紙,紙張很粗糙,信上寫著:大哥,好久不見。你當初可是說好去了廬陽會回來看我們的,可這麽久了,你都沒回來過一次,那只能我們來看你了。大哥,後天下午申時,常來香酒樓見面,我們給你慶生,祝賀大哥終於要及冠了。
鄭深手一抖,紙直接掉到了地上。
哪怕早知道陳雲州的身份有問題,可兩年多了,一直不曾有過人找來,他都要以為陳雲州是個孤兒或是外鄉人,卻不曾想,對方的家人竟找上了門。
那這事還瞞得住嗎?
多一個人知道,就多一份風險。
鄭深是打從心眼裏不想讓陳雲州知道這事。因為只有騙過他,才能更好地騙過其他人。
不然等入了京,陳雲州肯定會心虛恐懼。
不知者無畏,什麽都不知道,他反而不會怕,表現得也會更自然。
不行,一定不能讓他們見面,一定得想辦法阻止這事。
鄭深思來想去,決定自己出面,悄悄去見見陳雲州的這些家人,希望他們能為了陳雲州的前途,藏起來,不要現身,也別將這事捅出去。
他也有把握說服對方,畢竟假冒官員這事曝光,可是要殺頭的,搞不好還會牽連到家人。
深吸一口氣,鄭深正想彎腰去撿落到地上的紙,忽地門被人從外面推開了,他嚇了一跳,蹭地跳了起來,抓起紙就往背後藏。
陶建華進來就看到這一幕。
他蹙眉上下打量著鄭深,見他額頭汗珠直冒,有些詫異,目光不自覺地往鄭深藏在背後的右手望去。
鄭深口舌發幹,舔了舔唇強自鎮定地說:“陶……陶大人有事嗎?”
他剛一出口,房間裏就響起了陶建華的聲音:“你背後藏的什麽?”
“沒,沒什麽……”鄭深連忙否認。
陶建華點了點頭:“哦。鄭先生,陳大人有急事,讓你過去一趟,快跟我來吧。”
“好。”鄭深扯了扯嘴角說,“陶大人先去吧,我一會兒就來。”
陶建華一眼就看出來了,他這是想支開自己。
鄭深今日的表現太反常了,問題應該就出在那張紙上。
本來陶建華不應該管的,可現在這是在府衙,又正值運糧的關鍵時期,若是出了岔子,他和陳雲州都擔不起。
所以他站著沒動,直接問了出來:“鄭先生,你拿的是什麽?”
“沒……沒什麽,就是家裏給寄的家書。”鄭深扯了個幌子。
但陶建華不相信:“共事快兩年,不曾聽說鄭先生有家人。鄭先生,紙給我看看吧,不然我就讓人叫陳大人了。”
鄭深知道,陶建華這是起了疑心,今天不給他看,他恐怕要將事情鬧大,到時候更沒法收拾。
思慮許久,鄭深決定堵一把。
他將紙拿到胸前,手指按住最右邊那一排約見地點和及冠這些字眼,然後將信攤到陶建華面前,笑道:“你看,是家裏人寫給我的信。”
若是沒有鄭深先前那緊張的反應,陶建華還真的可能相信。
但現在他可不認為事情這麽簡單。
盯著信的開口看了幾息,他直白地問了出來:“這是寫給陳大人的信吧?他家裏人來了,鄭先生這是不打算告訴他嗎?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“買糧?陳大人, 現在即將過年,肯定沒什麽糧鋪開門,這得等過完年後去了。而且過完年, 正逢青黃不接之時, 糧價會比較高, 大人若是想囤糧, 不若等到來年秋天,秋收後那段時間糧價會比較便宜。”夏喜民好心地說。
春天的糧食通常是一年中最貴的,災荒年除外, 這不能以常理論之。
陳雲州扯了扯嘴角,也就最近要過年, 而且天氣太糟糕, 夏喜民才沒收到消息, 但過陣子他肯定會知道。
自己委托他幫忙,這消息也沒必要瞞著他。
陳雲州將楊柏川的信遞了過去:“夏員外看吧。”
夏喜民看完後臉色劇變,立即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:“原來如此,早前聽說江南今年下大雨, 有些百姓落草為寇,卻不知如此嚴重。大人深謀遠慮,在下這就去安排。多謝大人告知,年後在下不能讓商隊去江南了。”
他很慶幸, 天氣轉冷後, 商隊只在附近幾個州縣轉了轉,沒有去北方和江南, 不然他們這商隊連人帶貨都要折在江南。
陳雲州點點頭:“此事有勞夏員外了, 多貴的價格都沒關系,糧食這種東西有備無患。不過此事暫時還未傳開, 未免引起恐慌,夏員外莫將此事傳了出去,讓百姓安安穩穩過個年吧。”
普通人知道這事,怕是年都過不好了。
可他們知道又有什麽用呢?還是只能聽天由命。
“在下明白,大人放心。”夏喜民鄭重點頭。
回去之後,他也悄悄購入了一批糧食做不時之需。
送走夏喜民,鄭深對陳雲州說:“大人,我派人去京城問問是什麽情況,你也不必擔心,江南距咱們慶川有上千裏,應該不會波及到咱們。”
這只是理想狀況,但若朝廷沒法平息江南的動亂呢?
陳雲州沒鄭深這麽樂觀,但還是勉強笑了笑說:“這或許就是偏安一隅的好處吧,打聽消息的事就麻煩鄭叔了。”
雖然他們還很弱小,左右不了大局。
可也需要清楚當前的局勢,才能做出有利的判斷和決策。
鄭深點頭笑道:“此事就交給我吧。”
陳雲州點頭。
等鄭深出去後,他一個人窩在書房中思考一個問題,他能做什麽?
慶川還有哪些短板需要彌補?
思來想去,慶川最缺的就是武力值,若是這場動亂不幸蔓延到慶川,他能不能帶領慶川百姓在動蕩中立足,守護好自己的家園?
陳雲州心裏沒底。
所以這個年,他也沒閑著,一直在翻閱各種兵書、史書,思考應對之策。
練兵?除非他想造反,不然這事捅到朝廷,慶川官員大部分都得掉腦袋。
而且練兵消耗太大了,每個人每天的飲食,武器裝備等等,這些加起來可是個天文數字,慶川雖然比過去好了一點,但底子還是太薄了,消耗不起。
還是先觀望觀望吧,萬一朝廷很快就平息了江南的動亂呢?
練兵不能做,但有一件事可以準備起來。
過完年,趁著還沒春耕,陳雲州迅速發布了一道命令下去:征集青壯年修補城墻,每人一天一斤糧食,全憑自願,慶川府轄下百姓都可參加。
慶川城的城墻已建了好幾百年,這期間雖也經過一些修補,可到底還是歷經歲月和風霜侵蝕,有很多地方的磚塊掉落,出現了裂縫或是缺口。
平時這點小問題對厚實巍峨的城墻來說不算什麽,但若是戰爭起,興許這就會成為敵人的突破點,所以修城墻迫在眉睫。
而水泥成為修築城墻的重要粘合劑派上了用場,城墻表面都被塗抹上了一層水泥,抹得特別平,曬幹之後,表面會很光滑,增加攀爬的難度。
繞慶川城一圈城墻有好幾十公裏,這是個浩大的工程,數萬百姓夜以繼日,也用了兩個月才將城墻修補完成。
這時已到陽春三月,春暖花開,又一年春耕到來。
與此同時,鄭深的朋友也回信了,詳細地給他們講了江南這場動亂的緣由和當前的局勢。
去年八月,正逢秋收之際,江南突發暴雨,傾盆大雨下了五天五夜,江河泛濫,湖水漫灌,無數的房屋被沖毀,一些地勢較低,又臨水不遠的城鎮也被大水淹沒,繁華的江南瞬間化為了一片汪洋沼澤。
無數百姓只好坐著木桶、木船、木頭逃生。
八天後,水位才逐漸下降,半個月後,大水終於退去,留下了滿地狼藉,即將收割的水稻、大豆等作物盡數被沖走,到處都是淤泥,沼澤。
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的百姓回到家鄉,看到的遍地是淤泥、沖毀的樹木,還有人和動物的屍體,發現他們的家早就沒了,回來也無家可歸,無物可吃,甚至連野草都找不到,只有比較高大的樹皮樹葉可以充饑。
而且暴雨過後又迎來了一段時間的高溫天氣,屍體腐爛發臭,蚊蟲滋生,也無人管。
官府的救助遲遲不到,直到九月中下旬,才來了第一批賑災糧,而且數量非常少,不能滿足這麽多災民下所需。
更致命的是,因為這段時間很多百姓餓了就隨便抓起動物、魚吃,甚至是死掉的動物屍體吃,喝的水也都是露天的生水,有部分人出現了腹瀉、高燒等癥狀,而且這個群體還在擴大。
大災過後必有大疫。
賑災官員一看這情況就意識到災區可能發生了瘟疫,生怕傳染到自己,屁滾尿流地滾回了京城向朝廷匯報這情況。
朝廷對此的措施是將這些災民隔離起來,兩座縣城因此被封。
這本來並沒有錯,傳染病最好的防治措施就是隔離,以免繼續擴散傳染,然後再想辦法救治,消滅疾病。
但朝廷沒有為這批隔離的百姓提供任何的糧食、藥材等生活必須物,幾乎就是讓他們在裏面活活等死。
此舉徹底激怒了這些百姓,於是他們拿著鋤頭、棍子沖破了朝廷的封鎖線,殺了守衛,沖了出去,沿路搶劫,先是那些大戶人家,然後隊伍越集越多,最後蔓延到直接去搶官府的糧倉。
地方官員連忙調遣地方官兵去鎮壓。
可一州通常只有兩千人左右的地方常備兵力。
而且這些人並沒有嚴密的訓練,裝備也非常普通,戰鬥力很低,平時仗著人多剿剿土匪,護送田賦進京還行,讓他們上陣殺敵,敵人還沒來,他們很多自己先亂了陣腳。
尤其是這些地方官兵中很多都是t本地人,家鄉遭難,死亡、逃亡中很可能就有他們的親人、朋友、故交,所以這些人在戰鬥中也不盡力,有些甚至臨陣脫逃,投奔了亂軍。
最後導致官府剿匪越剿越多。
到十月底,亂軍已經占領了五個縣,甚至還組織大軍攻打過餘州。雖然最後因為餘州城墻高厚,亂軍沒有有效的攻城設備和充分的後勤補給,再加上餘州知府帶人固守城門,龜縮城中不出,亂軍久攻不下最後只能放棄。
此事傳回京中震驚了朝野,皇帝非常憤怒,一口氣斬殺了數十名賑災官員和從江南逃到京城的地方官員,然後召集群臣商議對策。
朝中大臣分為兩派,一派主張招撫這些暴民,因為他們是迫不得已落草為寇,若有地可分,有糧可種,生活安定,不少都會放下武器,重新回歸農田。
正好江南這次水患暴亂死了數百萬人,許多田地荒蕪,淪為無主之地,分給這些百姓也可迅速恢覆農耕,來年國庫多少有些進項,還能節省一大筆打仗的費用。
另一派則主張出兵剿滅這些亂臣賊子。若是不嚴懲,大燕王朝的威嚴何存?其他各地的百姓以後群起效仿如何是好?難道下次朝廷也要妥協招安,還要給這些亂臣賊子高官厚祿嗎?
吵了幾日,皇帝最後采納了主戰派的意見,命大將軍楚弢率十萬大軍前去江南平亂。
十萬大軍前往江南打仗,後勤人員就要配幾十萬,方才能滿足這支軍隊的日常所需。
於是朝中各部立即行動了起來,準備軍糧、武器、車馬、冬衣等等。
可天公不作美,大軍還沒來得及出發,一場幾十年難遇的寒潮席卷而來,大雪紛飛,連下數天,將路都給淹沒了,放眼望去,一片冰天雪地。
過幾天,好不容易雪快化了,又一場寒風襲來。
冬臘月那兩個月,有一半的時間都是冰天雪地,這樣糟糕的天氣不利於行軍打仗,於是打仗的事就這麽耽擱了下來。
直到過完年,冰雪消融,天氣轉暖,朝廷派的十萬大軍這才浩浩蕩蕩地奔赴江南。
至此,為備戰,朝廷已花了上百萬兩銀子。若能速戰速決還好,若是戰事拖延僵持,那就還得不繼續往裏面投錢。
這些錢從哪兒來?只能從百姓身上來。
打仗的各種軍需物資不會從天而降,只能從沒打仗的各州府百姓身上盤剝。
陳雲州的擔憂進一步成了真。
放下這封厚厚的信,陳雲州嘆道:“希望朝廷能順利吧。”
早點平息動亂,天下太平,對大家都好。不然打起來,即便推翻了朝廷,等新皇出世,天下統一太平,至少也得一二十年後了,這中間還不知道會死多少人。
歷史上,每次王朝更疊,人口都要銳減幾百上千萬。
鄭深將信收了起來,說道:“我托友人,若京中有什麽變化,江南的戰局有了結果,速速派人通知我們。”
“有勞鄭叔了。”陳雲州是真感謝鄭深。
若非鄭深,他還真是對京城的情況一無所知。
陳雲州敲了敲腦袋,哎,若是能恢覆原主的記憶就好了。怎麽說,原主也是個讀書人,在京城多少有幾個相熟的官員,有了記憶也能寫信問問他們。
但他現在這種狀況,寫信給別人太容易露餡了。
而且鄭深的調查的資料中,也沒有跟他關系特別親近的官員。
鄭深看著陳雲州這樣子,還以為他是在擔憂,勸道:“大人不必急,楚弢將軍能征善戰,定能平息江南之亂。對了,平義倉的八個倉庫昨天都裝滿了。”
這可是個好消息,但陳雲州還不知足,他擡頭看著鄭深問:“鄭叔,你說咱們要不要多建幾個糧倉?”
鄭深蹙眉道:“如今在外面購糧也越發艱難了,再建糧倉,除非咱們慶川本地今年豐收,不然也沒餘糧。可今年的年景是什麽樣的,現在誰也無法預料。”
哪怕現在看起來一切都挺順利,春雨綿綿,可一場洪水,半個月的幹旱都可能讓百姓顆粒無收。
陳雲州琢磨片刻後道:“話是這麽說,但咱們總是要試試,總不能因為人始終是要死的,大家幹脆就什麽都不幹等死啊。這樣,一會兒我跟陶大人商議,給各縣下發通知,鼓勵農耕,若是沒糧種的,官府可低息借給他們。”
“再統計一下最近這兩年,慶川府開墾荒地最多的家庭,每家每戶可免息貸一只小豬給他們養。等到年底,再還豬仔的錢,沒有利息。等七八月看看情況,再考慮要不要多建幾個平義倉。”
這主要是為了鼓勵百姓開荒。
去年開荒最多的大部分是橋州災民,他們一窮二白,是買不起豬仔的。
可養豬的好處太多了,單是提供肥料這一塊就能讓農作物增產不少。
現在有了豬仔做刺激,慶川本地的百姓開荒的熱情也會高漲起來。
鄭深笑著說:“大人這麽豐厚的獎勵,只怕今年開墾荒地的人更多。”
陳雲州無奈地說:“現在不囤積些糧食,萬一戰亂起怎麽辦?未雨綢繆先做準備吧。”
除了糧食,他還在城中囤積了一批煤炭、水泥等物資,這樣即便遇到動亂,龜縮城中一兩個月也不愁。
好在慶川城足夠大,整個城市人口只有十來萬,有的是地方安置這些東西。
囤積東西的時間總是過的很快,不知不覺就到了四月。
這時候,江南動蕩的消息也經由各地行商逐漸傳入了普通百姓耳中。
城裏甚至有說書先生說起了江南的情況,講得繪聲繪色的。
陳雲州都去聽過一次,然後發現說書先生的故事應該是半編半造的。鄭深都還沒得到消息,他都知道朝廷大軍打得江南亂軍抱頭鼠竄了。
不過這種消息倒是讓慶川百姓喜聞樂見,畢竟普通百姓,誰想打仗呢?
陳雲州搖搖頭,放下錢,起身離開,不再這浪費時間。
出了門,沒走多遠,他就遇到了夏喜民。
夏喜民高興地說:“陳大人,在下正想去找您呢,沒想到就在這碰到了您。”
“找我什麽事?”陳雲州笑問道。
夏喜民看了看人來人往的馬路,笑著說:“咱們去旁邊的茶樓裏談吧。”
兩人進了另一家安靜的茶樓,要了個包間。
等茶上來,夏喜民才說:“是這樣的,我們商隊的馬車用的球軸承載重增加了不少,而且速度也提高了一些。我有個朋友認識軍需官,可以將咱們的球軸承推薦到軍隊那邊,大人您意下如何?”
陳雲州眼睛一亮,是哦,球軸承也可裝到運輸馬車上,增加運力,加快速度,這應該趕制一批新的馬車備用。
至於夏喜民說的事,陳雲州思考了一會兒道:“可以,既是軍隊所需,降一半的價吧,但要拿現錢。夏員外,我可以不賺錢提供給朝廷,可這個本錢一定要拿回來,你慎重考慮。”
陳雲州擔心夏喜民拿不到錢。
法治社會都尚且有很多包工頭在經濟下行的時候拿不到錢,更何況古代戰亂年代。
軍隊後勤運輸的車輛成千上萬,需要的球軸承可不少,若是都要他貼錢生產,這可不是個小數目。現在慶川府囤積了這麽多物資,已經快將陳雲州的小金庫耗光,讓他免費送幾十幾百個球軸承可以,幾千上萬可不行。
夏喜民點頭:“這個一定。我那老友相識多年,必不會坑我,這樣,我從陳大人這兒拿的就將賬結了。”
該提醒的陳雲州已經提醒了,陳雲州也不好再多說:“行,既如此,就按二十貫錢一個給你,你賣給軍隊多少銀錢我不管。”
“多謝陳大人。”夏喜民拱手道謝。
陳雲州端起茶杯抿了一口,說起了其他事:“聽說夏員外也囤積了一批糧食?”
夏喜民點頭:“這不是看大人囤了不少嗎?我也擔心……希望戰亂快快過去吧。”
“夏員外交由甚廣,可有江南的消息?”陳雲州詢問道。
夏喜民搖頭道:“暫時沒有,我們的商隊為了安全,今年都沒去過江南。道聽途說了一些,也不知真假,大人若是感興趣,我就說說。”
陳雲州點頭表示感興趣。
夏喜民便說了起來。
目前亂軍主要有三支,其中最大的一支頭領叫葛鎮江,原是一名私鹽販子。因為販賣私鹽,他結識了不少人,在江南的□□白道都有些人脈,因此混得風生水起。
誰料一場洪水,將他的一切付諸東流。
災後,他也淪為了難民,還被關在了城中等死,於是他幹脆就拉了一群私鹽販子、鹽工沖出縣城占山為王,最初只有幾百人,但經過近半年的發展,他的隊伍已經擴大到了十來萬人,而且還占t據了兩個縣。
第二支亂軍有八萬人,為首之人名叫龔鑫,原是驛站的一名驛卒。江南動亂發生,上面責怪他傳信不夠及時,要斬他人頭,他說服了衙役,從牢中逃出,落草為寇。其隊伍中的中堅力量多是江南災區的衙役、官兵。
所以他的隊伍裏武器是最多的,行軍打仗也相對比較有經驗。
第三支亂軍有七萬多人,為首之人叫汪迅昌,農民,其手底下的人多是他的同鄉。
除了這三支隊伍,江南還有大大小小好幾十支小的亂軍,不過這些頂多就只有幾千上萬人,不成氣候。
陳雲州聽完深思,人雖少,可幾十支小隊亂軍加起來也好幾十萬人,再加上最大的三支隊伍,亂軍總數已經在五十萬上下了。
雖然都是些未經過系統訓練的普通百姓,可架不住人多啊。
蟻多也能咬死象,朝廷的大軍能剿滅他們嗎?
夏喜民這裏沒有答案,倒是鄭深收到了消息。
陳雲州回衙門,他就將剛收到的信遞了過來。
陳雲州接過一看,戰情有了進展,擒賊先擒王,楚弢一去江南就帶兵先攻打了葛鎮江。這一仗打得很順利,搶回了被葛鎮江占領的兩座城池。
葛鎮江損失慘重,帶著殘部往南逃竄。
朝廷正準備對餘下的亂軍進行一一的清剿。
看完後,陳雲州卻高興不起來,輕輕搖頭說:“鄭叔,看來這場戰亂估計得持續好幾年才能平息。”
“是啊,做好加稅的準備吧。”鄭深嘆道。
戰爭的每一天都是在燒錢。
持續幾年,要花數以千萬計的白銀。
而且江南失地去年今年還不能為朝廷貢獻多少稅銀,朝廷的稅收減少,可開支卻變大了。
這些窟窿勢必都得全部分攤到其他州縣的百姓身上,意味著百姓肩上的稅賦會進一步增加。
果不其然,五月底,朝廷的詔令就送來了。
今年田賦在去年的基礎上,加征兩成。
陳雲州看完後,直接將文書摔在了桌子上:“兩成,百姓一年所獲,四成交給朝廷,三到四成給地主,辛辛苦苦自己只得兩成。如今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兩成,意味著百姓忙碌一年到手不過一二成,除掉種子,幾乎等於白幹。”
鄭深勸他:“大人,現在戰亂,情勢所逼,這也是不得已。若不加征稅賦,前線將士的開支從何而來?等戰亂平息後就好了。”
“況且,咱們慶川已是幸運的,因為離京城和江南遠,不受戰火侵擾,朝廷征兆勞役也嫌咱們這地方太遠,都沒從咱們這邊征兵征役,相較於北方各州,已是很幸運了。”
會好嗎?
陳雲州可不信。
人性是貪婪的,漲了的價就別想降回去。他去買個肉夾饃,店老板借著豬肉等原材料漲價,也長了價,可豬肉價格降下來,他們卻不會將價格降回去。
朝廷的開支上去了,再想降下來就難了,上面的人總能想各種法子花掉這些錢。史上這些王朝,哪個不是建立之初輕徭薄賦,休養生息,然後一代不如一代,連年加賦?就沒聽說過那個往後後期還減賦的。
可朝廷的命令又不能不聽。
陳雲州琢磨了一陣,決定先觀望:“再看看吧,各州府應該都接到了這道公文,看看他們怎麽做,咱們再說。”
若是能拖,定然要想辦法拖延拖延。
去年他不就拖過去了嗎?
可能是江南的事太大,朝廷上下都忙這個去了,所以也沒人追究慶川府沒交餘下的兩成糧食的事。
最後這事不了了之了,倒是省了一筆糧食。
鄭深有些不讚同:“大人,今年國庫的壓力更大,這事怕是拖不過,萬一讓上面的人想起了咱們前一年所做的事,朝廷怕是要問責。”
“這還早著呢,鄭叔你急什麽,咱們先觀望觀望。”陳雲州寬慰他。
鄭深想想也是,也許不到九十月,這場動蕩就結束了呢?
這事之後,朝廷也沒發其他的詔令,而江南的戰事也陷入了膠織狀態。
天氣進入盛夏,轉眼就到了立秋,又到了一年收獲的季節。
今年老天爺總算是仁慈了一回,慶川、橋州以及附近的幾個州縣都風調雨順,迎來了大豐收,產量比去年高了一些。
尤其是慶川府,大力推廣土豆、紅薯、玉米這類更高產易種的作物,增產不少。但水稻的產量增長有限,僅僅比去年高出了一成左右。
大燕最傳統的主食還是水稻和小麥,田賦也主要是繳納這兩者。
所以百姓陷入了增產卻沒有增收的怪圈,相反,他們今年水稻的純收益比去年還要少一些。
沒有種植紅薯玉米等額外農作物的百姓,迎來了豐收,口糧卻比去年還少,勢必要餓肚子。
陳雲州覺得這太諷刺了。
可陶建華和鄭深他們都勸他,今年不能再像去年那麽幹了,該收多少就收多少,慶川百姓的情況比之其他地方要好很多了。
陶建華還表示,他們可以出面,邀請各地豪紳相聚,然後示意他們今年減免一成的田租,想必這些人會給陳雲州這點面子。
陳雲州知道,田賦是地方官員評價的重中之重,若是出了岔子,不光是他這烏紗帽不保,陶建華等官員恐怕也要受到牽連。
所以他最終還是妥協了。
官府按照朝廷要求征收田賦,但召集各地豪紳減免了半成的田賦,這樣算下來,百姓所得勉強跟去年持平,日子還能將就能混過去。
相較於慶川,橋州的情況要糟糕很多。
橋州雖也豐收,可因為旱災,去年不少百姓都欠了債,好不容易熬到豐收,朝廷又加田賦,再去掉租子,種子,最後所剩無幾。
吳炎派人將去年陳雲州支援他們的種子還了回來,一起來的還有一封信。
吳炎表示,年底任期滿了之後,他將辭官回鄉安度晚年。他的家鄉在北方,這次一去,此生怕是不會再來南方了,因此在卸任離開之前,他打算過來拜訪陳雲州,以表達感謝。
又一個同僚要離開了。
先是楊柏川,現在是吳炎,估計文玉龍今年底考核也要升遷,離開慶川。
熟悉的人一個個的離開,而且這一離別可能就再也沒機會見面了,陳雲州不免有些傷感。
他回了一封信讓橋州的人帶回去,便重新投入到了征稅運糧這事中,他們得趕在北方大雪來臨之前將田賦上交,不然再遇去年那種糟糕惡劣的天氣,倒是有運糧將非常麻煩。
今年的田賦比去年增加了兩成,加起來可不是一個小數目,府庫都塞滿了還裝不下,最後朝廷只能跟慶川城中幾個大戶借了倉庫臨時放糧。
一車車的糧食運入慶川,又送入府庫,九月中下旬這段時間,慶川府各地的馬路上幾乎都是運糧的隊伍。
不知情的還以為慶川府發達了,今年收獲非常豐厚,殊不知,他們只是過一道手,還得貼補不少進去。
府衙上下都為此事忙得不可開交,多增兩成的糧食,意味著押送糧食進京的馬車和人員也要增加兩成,還有路上這些糧食的防水措施也要做好。
以往,慶川府要交的田賦都是運到長江邊上,然後再由渡船經江南北上入京,這樣走水路成本最低,風險也最小。
但今年江南戰亂,只能走陸路,成本高出不少不提,路上也要艱難很多,只能臨時征召一批青壯年服役運糧。
陳雲州忙得腳不沾地,莊子、府衙上的雜事都交給了鄭深。
這天,鄭深剛才莊子上回來,一個衙役就上前,遞給了鄭深一封信:“鄭先生,大人的信。”
鄭深接過,只見信上寫著“陳雲州親啟”五個大字,但下面沒有落款,信封也非常普通。
他蹙眉問道:“可知是何人送來的?”
衙役連忙說:“一個十來歲的孩子,臉上塗抹著灰,穿得破破爛爛的,有點像乞丐,丟下信就一溜煙地跑了,他跑得太快,小的沒追上。”
鄭深捏著信沈思,乞丐為何要給大人送信?
除了朝廷下發的命令,給陳雲州的私人信函大多都會在他這裏過一遍,那些鄉紳宴會邀請或是大膽閨秀的信件禮物,陳雲州都是不會看,便都由他處置。
重要的豪紳,他會代陳雲州寫一封簡單的信,表示公務繁忙,沒空前往,然後送上一份相應的賀禮保持交情。
姑娘家的來信,若是不過火的他就當沒看見,沒有回音,那些姑娘也沒勇氣第二次再寫信過來。
若是有那等大膽的,連番送信,窮追不舍又或者送了貴重禮物的。他會讓人將信和禮物都送回去交給其父母,讓他們管教好府中的姑娘,切莫再來打擾大人了。
只有比較重t要的信件,他才會交給陳雲州。
當然,這些邀請,他也會例個清單,月底給陳雲州過目一遍,看是否有疏漏。
可這封信,信封的紙有些泛黃,字跡粗獷,還有點皺,實不像有身份的人送來的。
鄭深猶豫片刻,揮退了衙役,拆開了信。
裏面只有一張紙,紙張很粗糙,信上寫著:大哥,好久不見。你當初可是說好去了廬陽會回來看我們的,可這麽久了,你都沒回來過一次,那只能我們來看你了。大哥,後天下午申時,常來香酒樓見面,我們給你慶生,祝賀大哥終於要及冠了。
鄭深手一抖,紙直接掉到了地上。
哪怕早知道陳雲州的身份有問題,可兩年多了,一直不曾有過人找來,他都要以為陳雲州是個孤兒或是外鄉人,卻不曾想,對方的家人竟找上了門。
那這事還瞞得住嗎?
多一個人知道,就多一份風險。
鄭深是打從心眼裏不想讓陳雲州知道這事。因為只有騙過他,才能更好地騙過其他人。
不然等入了京,陳雲州肯定會心虛恐懼。
不知者無畏,什麽都不知道,他反而不會怕,表現得也會更自然。
不行,一定不能讓他們見面,一定得想辦法阻止這事。
鄭深思來想去,決定自己出面,悄悄去見見陳雲州的這些家人,希望他們能為了陳雲州的前途,藏起來,不要現身,也別將這事捅出去。
他也有把握說服對方,畢竟假冒官員這事曝光,可是要殺頭的,搞不好還會牽連到家人。
深吸一口氣,鄭深正想彎腰去撿落到地上的紙,忽地門被人從外面推開了,他嚇了一跳,蹭地跳了起來,抓起紙就往背後藏。
陶建華進來就看到這一幕。
他蹙眉上下打量著鄭深,見他額頭汗珠直冒,有些詫異,目光不自覺地往鄭深藏在背後的右手望去。
鄭深口舌發幹,舔了舔唇強自鎮定地說:“陶……陶大人有事嗎?”
他剛一出口,房間裏就響起了陶建華的聲音:“你背後藏的什麽?”
“沒,沒什麽……”鄭深連忙否認。
陶建華點了點頭:“哦。鄭先生,陳大人有急事,讓你過去一趟,快跟我來吧。”
“好。”鄭深扯了扯嘴角說,“陶大人先去吧,我一會兒就來。”
陶建華一眼就看出來了,他這是想支開自己。
鄭深今日的表現太反常了,問題應該就出在那張紙上。
本來陶建華不應該管的,可現在這是在府衙,又正值運糧的關鍵時期,若是出了岔子,他和陳雲州都擔不起。
所以他站著沒動,直接問了出來:“鄭先生,你拿的是什麽?”
“沒……沒什麽,就是家裏給寄的家書。”鄭深扯了個幌子。
但陶建華不相信:“共事快兩年,不曾聽說鄭先生有家人。鄭先生,紙給我看看吧,不然我就讓人叫陳大人了。”
鄭深知道,陶建華這是起了疑心,今天不給他看,他恐怕要將事情鬧大,到時候更沒法收拾。
思慮許久,鄭深決定堵一把。
他將紙拿到胸前,手指按住最右邊那一排約見地點和及冠這些字眼,然後將信攤到陶建華面前,笑道:“你看,是家裏人寫給我的信。”
若是沒有鄭深先前那緊張的反應,陶建華還真的可能相信。
但現在他可不認為事情這麽簡單。
盯著信的開口看了幾息,他直白地問了出來:“這是寫給陳大人的信吧?他家裏人來了,鄭先生這是不打算告訴他嗎?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